分享缩略图

分享到:
链接已复制

首页

首页 > 世遗泉州 > 文旅 >

你知道五塔巷中的五塔今在何处吗?

03-22

来源:黄冬虹

 1次浏览

分享到:
链接已复制
调整:

巷遇档案

泉州鲤城区五塔巷,北起西街,西折后抵达甘棠巷,上世纪50年代,巷中建起泉州麻纺织厂,五塔巷因此分为两段。古代巷中有5个地穴,上面盖有5座塔,于是称为五塔巷。五塔巷北段属于古城西隅曾井铺妙因境,南段属于文锦铺甲第境。 

五塔巷周边,有泉州中侨(集团)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源和堂蜜饯厂、电视机厂、面粉厂、麻纺织厂等四大老厂房,巷内两侧高耸厚实的墙壁,散发出浓浓的工业风,映衬出泉州旧工业的辉煌。

五塔巷示意图。(陈慧芬/制图)

五塔巷

五塔巷的五塔今何在

西街五塔巷口,巷内居民站在曾经五塔所在的位置讲述往事。

五塔巷西街段不足百米,据五塔巷的老居民们回忆,临西街的巷口曾有5个地穴,上盖有5座小石塔而得名,小石塔如今仍保存在开元寺。5个小石塔后有个小庙,供奉“五塔娘”。在传说中,唐代献地建开元寺的黄守恭(629-712)有一大片桑园,这里属于桑园的一部分,因生产需要,在此连续开了5口井,均未见水,只好作罢,5口干井被荒废于路旁。后来民间传言这5口井窜出妖祟作乱,经开元寺高僧指点,需要封住井口并在上面建石塔封镇。后来井口虽封,但石塔一直未建,直到宋代才在5口井上建造5座石塔。

但据街坊们回忆,上世纪50年代,五塔巷拓改建设泉州麻纺织厂,当时将5座塔拆走后,果然没有看到水井,只看到地穴,如今地穴早已填平。

泉州文史前辈陈泗东在《幸园笔耕录》中介绍:“五塔巷因工厂建设需要,民居迁建,五个宋代石塔移入开元寺”。

据《泉州古城踏勘》一书记载,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前的小石塔就是从五塔巷迁来的。

来自五塔巷的宋代石塔。

五塔巷的泉州工业遗产

泉州麻纺织厂在城西曾经辉煌一时

五塔巷48号是福建省泉州麻纺织厂的旧厂房,附近居民习惯称之为“麻袋厂”。泉州中侨(集团)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源和堂蜜饯厂、电视机厂、面粉厂、麻纺织厂等四大老厂房均位于五塔巷周边,这些泉州旧工业的遗产,是城西的一大特色。

1.源和堂的“盐”和“糖”

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源和堂工人挖防空洞。

1916年,晋江庄姓兄弟在晋江县青阳镇 (原五店市)开设一家水果摊,这是源和堂的开端。

1932年,有名人赋词:“源水流甘,和末配制,堂上家人合作”,源和堂牌号由此而来。清代连横的《台湾语典》称,蜜饯为糖果之类;则以果子煮熟用蜜浸之也。因蜜饯加工过程中有盐腌和糖煮的关键步骤,民间有人戏称句首“源和堂”与蜜饯的主要配料“盐”和“糖”暗合,似为巧合而已。

1956年6月,源和堂迁址泉州新门街龙头山新厂,建筑总面积11141平方米,所有制性质改为国营企业。

2010年,中侨集团在原址建设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。

2.产品销售全国的泉州电视机厂

泉州制造的电视机

泉州电视机厂的前身为地方国营泉州聚乙烯厂,1980年改造成为泉州电视机厂,以自行组装、自行销售的方式销往全国各地,当时属于紧俏电器商品。

为了提高电视机壳自主研发能力,泉州电视机配件厂同时成立,并引进了侨生品牌收音机、随身听单放机、随身听收录放机三条生产线,产品远销全国。直至上世纪90年代,电视机厂、电视机配件厂才停止生产。

3.面粉厂的“红旗牌”面粉

面粉厂大门

面粉厂始建于1957年,面积达40000平方米,是当时整个福建省的粮食调拨中心。面粉厂从江苏常州引进设备、大批技术人员、生产工人,成为当时全国规模较大、设备较先进的面粉厂之一。

上世纪80年代,面粉厂成为继北京面粉厂后,全国第二家从意大利引入先进加工生产线的工厂。“红旗牌”面粉,广销全国,员工人数最多时达500余人,成为当时中国面粉行业的传奇。

4.推动城市发展的麻纺织厂

麻纺织厂内的旧厂房

1951年11月,泉州市人民政府批拨生产发展资金,由劳动科组织创办泉州失业工人麻袋厂,成为福建最早创办的一批麻袋企业之一。

1954年7月1日,泉州失业工人麻袋厂改名为“地方国营泉州麻织厂”,拥有45台木制麻袋织机,成为“一五”时期福建国营纺织工业骨干企业。

1963年,麻织厂更名为“泉州麻纺织厂”。

1982年,化纤丝织袋投产,麻纺织厂成为泉州唯一的麻袋生产企业。

1992年,麻纺织厂顺应时代变迁,宣布停产,但其曾经对城市发展的贡献仍然被百姓津津乐道。

24号詹厝山:

欧阳詹曾有故宅在此

詹厝山

五塔巷24号附近,有一处隆起的小山,据家住五塔巷附近的泉州街巷文化研究者陈良图介绍,这里名为詹厝山。泉州唐代榜眼欧阳詹(755-800)曾有故宅在此,宅已不存,民国时期为一处草坡,土丘隆起,附近居民称此地为“詹厝山”“欧阳山”等。

据泉州文史学者陈允敦《泉州古园林钩沉》记载:甲第巷中段由狭巷(宫后巷)西进,蜒至五塔巷内,有一废宅,内存土山一座,占地四丈见方,高丈余,青草披之。山体纯土无石,亦未见有亭榭基址或高大植物点缀,邻居呼为“仙公山”,盖山之西侧建有小龛,内供欧阳詹土像,唐代装束,人误为仙故也。清末每逢春秋,尚有士子集合于山上奉礼。民国初期尚呼此址为“四门”,盖欧阳詹在京系官“四门助教”也。后失管理,而围墙尚属完整。后被麻袋厂扩用。

五塔巷南段

西街人流如织,走进旁边的五塔巷,却能感受到泉州古城的宁静一面。泉州旧工业时代过后,留存下岁月“包浆”的石头厂房,闲坐聊天、晒太阳的居民,在新时代的安逸中打发缓慢的时光。

策划 ▏许志荣

统筹 ▏杨莹 洪燕如

文图 ▏王了  

视频 ▏点创传媒

注:本文在撰写过程中,得到升文社区、林建强、陈良图等的大力协助,在此一并致谢!

【作者/编辑:泉州网】
返回顶部
底部
首页 |

地址: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

邮箱: rq8595@163.com

版权所有 © 刺桐声

Copyright © 101818.cn All Rights Reserved

ICP备案:  闽ICP备2022011823号-2    

闽公网安备35052402000357